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一个民族,你就最好去考究该民族对人的皮肤的一切想法。对肤色的要求之间的差异也许正好可以指明两个民族之间最大的区别所在。
先说一说自己一次亲身经历吧。英国——虽然不像某些外国人认为的那样,每天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雾气——通常还是阴天多,晴天少,因此英国人出国放假的时候最愿意去的一般都是阳光灿烂的地方。我也是英国人嘛,所以2001年第一次去中国旅行时,在北京游逛了几天后就直接跑到青岛去了。这个举动当然跟第二年要在青岛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听说青岛有海水浴场,而据英国人的逻辑,有海水浴场的地方就应该有水,有太阳,也就是说,应该是一个非常适合度假的地方。
必须承认,青岛不是海南岛,也不是地中海,也更不是夏威夷。但大海与沙子还是有的,所以当时的心情还算比较满意。阳光一出来,我和我的旅游伙伴(金发蓝眼睛的美丽高中同学,回头率相当的高)就打的到了离海洋大学留学生宿舍最近的石老人海水浴场。穿着比基尼躺在沙滩上对是否应该下水去游泳犹豫不决,最担心的可能就是最近青岛啤酒喝得太多,肚皮肥了,当不上青岛第一老外美女。
哈!没料到,才刚躺下来,经过我们这块沙滩的人并不小声的议论就开始飘到我的耳朵:“哇!你看这老外,皮肤怎么着白?羡慕死了!”“妈妈妈妈,你看你看,外国人的皮肤跟咱们就是不一样,好白啊!”当时想着,这些当地人应该不会想到我能听懂中国话,才敢说出如此伤人的话。心里不免有点困惑:我明明是觉得自己的皮肤太白了,才像烤肉串一样晒在中午的烈日下嘛!
后来,晒伤了的皮肤终于愈好了,我就开始明白一个简单的,但不无悖论性的道理:长得越白的民族越希望自己的皮肤黑,而皮肤越有颜色的民族却越希望自己的皮肤白。上帝在玩弄我们吧!否则的话,为什么中国的超市充满了成千上万的“美白”产品,而我们白种人的超市一到夏天卖得最火的都是“人工日晒肤色”呢?解释还是有的:人们常引述的一个说法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人类始终摆脱不了的处境是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最渴望得到的,肤色也不例外。
具体一点讲的话,在东方人眼里,皮肤没晒黑足够证明你没有在太阳下劳动,也就是说白皮肤是一种(比较富有的)阶级标志。西方的白种人其实有类似的思维定势:在当今社会,晒黑了的皮肤可以证明你有钱去热带国家度假,而不是天天都被绑在办公桌前为求生而变得面色苍白。唉!看来人类确实是非常肤浅的动物。猫和狗、狮子和老虎才不会这么在乎自己的毛发长成什么颜色。整天都忙着生存的大事,哪有时间去想这么无聊的东西?(来源:《英伦学人》7月号文:殷海洁)